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劳动纠纷 >
劳资纠纷工会当摆设
●佛山市总工会调查显示,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高达45.43%,认为“事情闹大了就会解决”的人有16.34%。因此同乡会有很大的吸引力。
●广东省40%的非公企业未组建工会,职工入会率仅为60%。
●专家建议,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企业工会主席的雇员身份,使工会主席的工作具有独立性,将非公企业工会主席专业化。
工资纠纷需要工会援助
最近“佛山市外来新生代员工状况研究”调查结果表明:现在出来打工的80%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员工维护自身权益的欲望强烈,对社会公平的需求日益提高。该研究还显示,尽管他们维权意识增强,但他们可选择的维权路径却十分有限。很多人不是选择法律途径,也不是依靠组织有序调解,而是直接找企业领导或老板,甚至诉诸群体性事件。
佛山市总工会调查数据显示,企图通过群体性事件维权的人高达45.43%,认为“事情闹大了就会解决”的人有16.34%。因此同乡会具有很大吸引力。
“找老乡会,问题即使解决不了,也能出口气。”来自湖南的80后外来工胡志清说,“其实我们也不希望找同乡来打打杀杀,但劳资纠纷也得有疏导的途径。”前段时间他在一位“明白人”指点下找到了一家法律咨询NGO组织,成功拿到了加班工资。
在佛山南海,记者见到一些社会组织设立的法律咨询机构,专门针对外来工进行法律咨询和情绪疏导,在当地颇受欢迎。
南海大沥四海法律咨询服务部是一家香港机构办的,在不到4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常常挤满了人。他们是因工资或者工伤纠纷来寻求法律援助的。
香港人江燕是这里的资深社工,她说:“劳资纠纷在我们这里得到处理是很困难的,我们只能提供情绪的疏导和法律咨询。对于员工投诉(公司),我们只能疏导其利用制度途径来解决问题,告诉他找相关部门。”她说,很多外来工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家。有不少他们帮助过的外来工还会经常回来做志愿者。外来工需要的服务,最大的一块就是工资、工伤等劳资关系的争议。尤其是近两年劳资纠纷以翻倍的速度在增长。
“一些得不到赔偿的工人找到一大群老乡甚至黑社会闹事的事情过去经常发生,如果找到我们,在提供法律咨询的同时也会在情绪的安抚、自信心的恢复方面给予帮助”。目前,他们已经服务工伤病员300多人次,也开启了病友直接跟南海区总工会沟通的渠道。
江燕说,外来工们确实需要这方面的帮助,但是这方面的组织又太少。她认为,其实市、区总工会都可以帮助工人与劳动部门协商解决劳资纠纷,但问题是基层企业没有工会,工人自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渠道。
维权变成同乡会“闹事”
“我坚决不同意用"打手"来维权。”在广州白云区一个工厂,不足1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挤了十来个人,这些人都是江西某县同乡会的核心人员。现任会长李新对同乡会依靠“打手”来维权的方式很不满,“如果再这样下去,我就不做这个会长了。”他抛下了狠话。在座的其他人也缄默了,同乡会秘书长朱智打破了沉寂,“在这里我们是弱势群体,如果不用一些非正常手段,维权简直是天方夜谭。”
李新在一家律师事务所上班,老乡们推举他做同乡会会长,但因为太忙,平时很少参与同乡会的运作及维权,都是依靠朱智去打理。
然而,一个普通的维权事件彻底触动了李新的底线。今年7月老乡陈女士急于回家,但工厂不让辞职,并克扣了她一个多月的工资和押金共计4000元。陈女士几次找厂领导无果,找到了朱智。第二天,该同乡会就开了两辆面包车到厂里。刚开始谈判,厂里答应给2000元。之后,面包车上下来十几个人开始砸东西,其中还有两个专门要账的湖南“打手”。企业老板见状,赶快给钱。为此李新勃然大怒,并声称:再不停止这样的行为,同乡会可能会走上“邪道”。
通常工会常被称为工人的“娘家”,以前工人受到不公,就会找工会“说理”,今天为什么工人不找工会而找同乡会帮忙呢?
广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谢建社分析,经济发达地区一般以非公企业为主,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力市场化程度远比公有制企业高得多,劳动关系也呈现多元、复杂的态势。在珠三角地区,非公企业成立工会往往遭遇建会难、发展会员难、维权难。据了解,在非公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40%的非公企业未组建工会,职工入会率仅为60%。
民营企业工会名存实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