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医疗事故 >
卫计委发言人:我国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好的
近期暴力伤医事件频发,引起中央领导和社会各界关注。国家卫生计生委召开会议,严厉谴责伤医事件,研究措施促进医患和谐。
50岁的国家卫生计生委新闻发言人、宣传司司长毛群安,最近非常忙碌。他在卫生系统工作了26年,自2003年“非典”时期临危受命成为卫生部新闻发言人,开始为公众熟悉。作为新中国第一批部委新闻发言人,他与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公安部原新闻发言人武和平曾被称为新闻发言人“三剑客”。不少熟悉他的媒体记者评价,他个性敦厚低调,对医疗卫生事业感情很深,时有个性言论。因此与媒体有过摩擦,甚至被“误读”、“误伤”,但也因其坦诚赢得记者的尊重。今年初机构改革,国家卫生计生委成立,他重新“出山”,担任新闻发言人。
昨日,他在北京接受南方日报记者的专访,对本报近期推出的“医·治——和谐医患健康梦”系列报道给予充分肯定,认为报道体现了主流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促进医患沟通和谐的责任和作用。采访中,他没有官话套话,而是坦诚交谈,道出他对医患关系的思考。
南方日报记者 杨春 陈枫
伤医事件
暴力伤医和一般医疗纠纷是两码事
南方日报:近期温岭、广州等地伤医事件,医务界的悲愤和反弹力度之大,是多年未见的。医患纠纷和暴力伤医事件近年持续增多,您认为有哪些原因?
毛群安:近期全国发生了多起恶性伤医事件,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批示。刘延东副总理最近还召开会议,要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医院的安全保卫,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保护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
伤害医务人员和一般医疗纠纷是两码事,要区别处理。前者属于刑事犯罪,要严厉打击,强调“零容忍”。而医生和病人因认识不同有纠纷,那属于民事纠纷范畴,可以通过协商、调解和法院诉讼等途径解决。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对于暴力伤医、严重扰乱正常医疗秩序的恶性行为,我们要旗帜鲜明地打击。
一些医患纠纷反映了社会矛盾。一些群众生活困难,有怨气,一旦生了病,看病难,费用又高,就容易暴发。另外,现在我们的基本医保制度刚建立起来,医疗费用很大一部分还是需要个人支付。但看病不像吃饭或买衣服,可以根据个人经济实力决定消费档次。不管是有钱还是没钱,有了病都想去好医院,看病负担依然较重。另外,一些医务人员与病人缺乏沟通,也容易激化矛盾。
我认为,虽然现在发生的医患纠纷比例确实比过去多了,但我们国家的医患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去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人次达到五六十亿,即使其中99.99%的患者表示满意,0.01%的不满意,也会有相当数量的纠纷。对于医患纠纷,我们要认真重视解决,但也不能夸大渲染。
医疗制度 发挥市场作用推广分级诊疗
南方日报:有人认为,医疗体制市场化取向是医患纠纷增多的体制性原因。近年国家推行新医改,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目前国家医改办已从挂靠发改委变成挂靠卫计委,可否透露下一步医改工作的重点?如何进一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
毛群安:“医疗体制市场化取向是医患纠纷增多的体制性原因”,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市场化”的内涵比较复杂,学术界还有不少争议。前几年医改大讨论时,往往将其泛化、负面化,甚至有人借此反对市场机制,想走回计划经济时代的老路。其实,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我国医改的重要原则。我们既要反对公立医院一味趋利,也要在医改中继续发挥好市场机制调配资源的作用。
下一步改革,会更多利用市场机制。医改就是要改掉阻碍医疗事业健康发展的机制体制,不能因为在改革中碰到了问题,就说改革错了。没改革之前,老百姓对医疗的意见大,看病看不上,住院、手术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而这几年每年门诊和手术人次的增幅是相当大的,医改正在满足老百姓的医疗需求。
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和医疗制度的安排有关。医院的医生再多,专家人数还是相对少。所有人都想找大专家,这就没法解决。如果根据病情需要选择医院和医生,就好办得多。现在就要抑制这种“一有病就要找大专家”的冲动,别让病人无序流动。因为资源有限,需求无限,要把有限的资源给需要的人。这就需要分级诊疗,推广社区首诊制。病人先去社区,由社区医生来决定是否上大医院。国外也是如此,没有社区医生的证明,大医院不会接收,否则就乱套,解决看病难要用这个办法。
免费医疗
根据国情理性看待医改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