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假律师”终成“游律师”

“假律师”终成“游律师”

游满勤在珠江新城律所门前。

本报2012年12月19日A18版相关报道

本报2012年12月19日A18版相关报道

  去年12月,本报连续报道了游满勤的励志事迹。今年春节,游满勤参加央视“职来职往”节目,其中3家非法律事务所也为他投来橄榄枝,现场更有评委直言,游满勤属于百分之百的理想型,不适合法律行业。但他还是选择坚持梦想。

  收破烂17年过司考 游满勤昨日领取法律职业资格证书

  “假律师”终成“游律师”

  “起风了,我看到了岸。于是,我扬起帆,驶向彼岸。”准备司考的漫漫路上,游满勤曾写下这样的句子。五年前,同样在万物生长的四月,他做出了自考法律的决定;五年后,他拿到《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收货郎终圆律师梦。岸在前方,帆正满时。

  文/图 记者林亦旻、何道岚

  4个月前,游满勤的职业是收破烂。每天坐在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工宿舍区的废品收购站前,残旧沙滩椅上是那本泛黄的《司法考试重点法条解读》,有街坊戏称他是“假律师”。

  昨天起,游满勤的身份是律师。每天身着笔挺的西装,端坐珠江新城28层高级写字楼,翻阅法律文书。过去4个月,同事与客人见面打招呼,都先来一声“游律师”。

  去年12月,本报连续报道了游满勤的励志故事,感动大众,为他带来了律师事务所的实习机会。昨天,他正式领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职业资格证书》,阔步迈向“律师梦”。

  平日是白领 周末收破烂

  春节回来,游满勤就开始在位于珠江新城一粤律师事务所实习。每天都要7点起床,挤十几个站的地铁,“开始时实在有点不习惯”。穿上工整的西装,提着新买的公文袋,踏进“从来没敢想自己能在这种地方上班”的珠江新城写字楼,开始一天的忙碌。

  不习惯的还有很多,譬如以往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生饭堂,5元就能吃得很饱,如今在珠江新城,费尽心思才找到10元的盒饭。5点半下班后游满勤会选择坐公交车,“这种方式要慢得多,但可以省钱,顺便买菜回家做饭。”

  平日他是个白领,周末他是个收破烂者。由于实习期间没有工资,周末两天他会回到熟悉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教工宿舍区,与昔日两个伙伴忙活起来,“周末生意最好,一个月可以赚800块补贴下伙食。”

  没事心就慌 有事又紧张

  游满勤今年已38岁,比起办公室里许多年轻小伙,他的年龄排在前列,但资历最浅。于是,他仍像大学刚毕业的实习生般,为所里的律师干起复印文件、四处跑腿等杂活,平时无事可做,就在办公室里抓紧时间复习法律条文,偶尔还会向身旁的老师们“偷偷师”。“一没事干心就慌,无论叫我干啥,我都挺紧张,怕做得不好。”他说。

  实习一个多月以来,协助经手两单案子,其中一单在深圳,让游满勤感触最深。40余名工人向突然关掉厂门的老板索要津贴补偿金,游满勤所属的律师事务所恰是受雇于工厂老板一方。

  社会底层的经历,在此事上也让游满勤的工作增色不少。他尝试站在追逃津贴的工人角度,两次到深圳跟工人们沟通,“虽然代表的不是工人,但我努力让双方之间达成和解,成功完成客户的委托,而且无形中也帮助了工人们。”

  “他虽然有理想化的一面,但十几年的社会经历,也让他懂得人情世故。”广东一粤律师事务所的主任律师陈世幸说。游满勤经手的另一案子,就是最好的例子。

  那是发生在广州的宅基地纠纷,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过程中,乙方的3名律师因对方的言语所激,一度愤然离去。而游满勤则能耐下性子,又悄悄溜回去与之说理,推动了最终的和解。

  踏实的新人 不变的梦想

  昨日上午,广州市司法局法律服务大厅,经过4个月的实习后,游满勤拿到了《法律职业资格证书》,离律师梦又近了一步。但他知道路还长,“还需要慢慢学习,做律师并不像背诵法律条文那么简单。”

  广东一粤律师事务所的主任陈世幸决定要当游满勤的老师。跟所里的许多律师一样,陈世幸眼中的游满勤勤劳踏实,“可以放心把事情交给他。”

  目前,律师事务所已经跟游满勤签约,实习手续也即将办妥,实习一年后经过考核,他就能成为一名正式的律师。

  4个月以来,已有近20例“弱势群体”个案联系上游满勤,慕名求助。面对未来,他说,既然选择了,就会义无反顾走下去。

Copyright © 2009-2013 广州律师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5号太古汇一座31楼 联系电话:133228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