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律师挑战古玩买卖潜规则
花21.5万元买了两个假瓶子引发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 该案结果或对古玩界“不保真、不打假”的交易行规产生颠覆性影响
广州日报新闻蓝页记者柯学东、胡瑛
每当早上西关古玩城开市的时候,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路总会出现一些来这里“捡漏”
根据古玩行的老规矩,古玩这东西似乎不讲究“三包”(包退、包换、包赔),也不讲究打假。在这里,规矩就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东西是真是假,全凭买方“眼力”判断。正所谓“名利场恶善不分考世人,古玩城真假难辨考买家。”
但是,偏偏就有一个“打眼”(看走眼)了的新手向这个老行规发起了挑战,并且打起了广州古玩赝品第一案的官司。
日前,该案已经在越秀区法院立案,古玩市场的诚信问题也因此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
收藏新手古玩城“打眼”
发起这场赝品官司的人是深圳一位从业多年的孟姓律师,40出头,东北人,从小喜欢中国古典文化,为人豪爽,深圳法律界的朋友都称呼他“老孟”。
老孟告诉记者,他是从去年4月份才开始玩起收藏这档子事的,虽然从此着了迷,但仍算是个绝对的新手。因为父母、姐姐都住在广州的西关,老孟经常从深圳开车来到广州荔湾区,也常常跑到西关古玩城逛古玩店。因为是新手,他买的时候少,看的时候多,但时间长了,也认识了不少古玩商家。
2005年年初,老孟在古玩城里认识了吴某。当时吴某在古玩城里开有铺面,主要经营瓷器,自称是全广州收藏之最,有近30年的古董收藏经历和多年古玩经营经验,还是荔湾区收藏家协会会员,鉴赏能力颇高。
一来二往,两人熟悉了起来,吴某曾经多次帮着老孟鉴别瓷器,遇到老孟“打眼”的时候,他还帮着找卖主退货。期间,吴某告诉老孟,他摆在铺面上的东西一般都是低档货,新的多,老的少,家中才有真品和一些精品。
低价买到“汝窑”瓷器
2005年6月份,在吴某家里,吴给孟重点推介了一樽青釉小胆瓶,介绍说是宋代的汝窑瓷器,有近900年的历史。据吴当时的介绍,这樽小胆瓶,釉色像湖水一样美丽,非常滋润,喇叭口微侈,是典型宋代造型,东西是出土的,绝对没有问题。为此,吴为小胆瓶开价80万元。
吴某还说,自己是下岗职工,为了收藏古玩精品,耗尽了家里的所有存款,最近小孩要出国留学,岳父母又生病,急需变现资金,这才愿意把这两件精品低价出售给朋友。
除了小胆瓶外,吴某还向老孟推介了一樽青花海水绥带大瓶,说是明代的民窑产品,是当时出口的瓷器,而且是窑藏出土的。吴为青花海水绥带大瓶开价200万元。
老孟告诉记者,由于是古玩新手,他一开始不敢贸然相信吴的话,回到深圳后,他买了一堆介绍古瓷器的书籍,一一查阅后,发现吴所说的与书上记载的基本相符,因此这才动了买回家收藏把玩的念头。
2005年8月19日,经过多次讨价还价之后,老孟最终分别以6.5万元和15万元的价格买下了“汝窑”小胆瓶和“明代民窑”青花海水绥带大瓶。当时双方钱货两清。
“汝窑”原来只是仿制品
两件瓷器买回家后的一周时间内,也就是当年的8月下旬,老孟邀请朋友到自家鉴赏。但朋友的观点让老孟心凉了一大截:这两件瓷器全都是赝品,是现代仿制的!为此,老孟再上网查询相关文章和对照相关的瓷器书籍,也对两件古玩产生了怀疑。
当年8月25日,老孟再次打电话给吴某,提出两件古玩是现代仿品的质疑,但吴某仍坚持青釉小胆瓶是宋代的,是出土的,绝对没问题。还劝老孟不要相信别人的话,他们没有那个鉴赏水平,并提醒老孟“你想它是,它就是”。
为了谨慎期间,2005年12月20日,老孟将两件“古董”委托给广东省文物鉴定站鉴定。结果,经过专家鉴定,两件“古董”均是现代仿品;今年4月份,景德镇市价格认证中心也对两件仿品进行了价格认证,结果两件瓷器加起来仅仅1.18万元。
收藏新手挑战古玩买卖行规
“我后来才知道,宋代汝窑现在世上仅存几十件,且绝大部分藏在故宫博物馆和台北博物馆,民间非常罕见,每件汝窑瓷器现在市场价值超过上千万元。当时我是轻信他的话了。”老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