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媒体盘点官员辞职后出路:商人、慈善、媒体、
原标题:官都不做了,要干什么?
文_本刊记者舒炜
近一个多月来,广州有两起官员辞职颇为引人关注。
先是9月4日,原广州市公安局政治部人事处处长陈伟才去职,担任了格力电器副总裁。5天后,广州南沙区官方证实,该区常务副区长孙雷已经辞职,出任杭州传化科技城有限公司总裁。
这两件事联系在一起,被有的舆论贴上了“官员辞职风潮”的标签,据悉,在官至副厅级的“博士官员”孙雷辞职前,曾有广州市主要领导出面挽留未果。而曾被誉为广州公安系统冉冉升起的“新星”的陈伟才在8月底,就群发短信告知亲友自己工作上的变动,“(离开这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中国梦”。
几次出走潮
如果把“辞官”这一现象放在新中国的历史中来看,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时代曲线。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主动脱离体制是很难想象的事情,但自此之后,这一现象曾一度来势汹汹。不过在2000年后,公务员热兴起,这种现象又逐渐减少。
1980年代中期,机构改革后编制的缩减,有些官员开始调到部门下属的单位与企业中去当领导,有的则完全脱离体制,另谋出路。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浙江永嘉县城关镇党委书记叶康松,他于1986年辞官承包了一片山地,并取得了出乎意料的经济效益。他后来被媒体称为“弃官下海第一人”,正是这一年,以私营经济发展为特点的“温州模式”开始初试锋芒。
而真正的“官员辞官潮”是在邓小平南巡之后,整个中国社会进入了价值标准多元化的时代,民营企业政治地位提高,个人意识不断增强。财经作家张小平认为,这一波人比1980年代的那些官员,无论在学历、经验上,都高出不少。冯仑、陈东升、郭广昌等官员偶然的一时之举,汇成了当时官员离开体制的一波浪潮。其中著名的有用友集团的王文京,他当过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的官员;中坤集团的黄怒波,则曾是中宣部的官员。据《中华工商时报》的统计,1992年全国至少有10万党政干部下海经商。
鲜有报道的是,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的丈夫王梓木也是一名辞官者,王在41岁时出任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副司长,但却选择了辞职创办华泰保险,如今早已身家过亿。
在2000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社会心态的平和,辞官者也更加理性和谨慎。他们大多正当盛年,身居要职,且方式不再是过去的停薪留职,或者白手起家创业,而是辞职后担任私营企业和一些私人资本投股的上市公司高管,数量则不如90年代那样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