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医疗事故 >
良好沟通是医患纠纷的解药
良好沟通是医患纠纷的解药
长江商报消息 ■本报记者 龚虹通讯员 莫昕 史威薇
近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医疗纠纷时有发生,其中有八成医患纠纷缘于医患沟通不畅。而记者平时在医院采访时,多次听到不同的专家发出相同的感慨——“多跟患者沟通,多为患者着想,是可以减少或避免一些医疗纠纷的!”日前,记者在武汉市武昌医院采访时,也听到该院党委书记陈建华发出了同样的声音。
她认为,“病人康复”是医患双方的共同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医患双方都应努力,尤其在沟通方面。在谈及一些“医患如何沟通”的思想和方法时,她以该院一些实例进行佐证,让记者产生了与读者诸君共享之愿望。
多给患者时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曾在两会上指出,医患沟通得越少,问题就会出得越大。病人等待的时间长,但医生给病人的时间少,就难免出现医患矛盾。
而武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郭宏伟却从正面佐证了钟院士的话。她从医20余年,从不怠慢患者的提问。即便一时解答不了,她也会留下患者电话,无论是上班还是休假,查阅了相关医学资料后就回复。为此,她的手机里储存了上千个患者的电话号码。对前来向她求医的患者,她更是认真地听患者描述病情,详细地问询病史等,再明确诊断制订治疗方案。病人看到她对每一个病人都如此耐心,即便候诊多时,也心平气和。他们常说郭主任就是“我们的健康咨询师”、“我们的家庭医生”。
态度决定一切
在武汉市武昌医院,有的专家因受患者欢迎,有时一个半天的门诊量就达四五十号人,忙得连喝水或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经常要加班到一点多才能吃午餐或下班,可他们依然对患者笑脸相迎,笑语作答,让患者备感亲切。而那些活泼貌美的护士们,不是直呼病人姓名或床号,而是称呼病人“爷爷”、“奶奶”、“叔叔”、“阿姨”。一张张笑脸和一声声亲人般的称呼,拉近了医患的距离,让病人减轻了病痛,愉悦了情绪,融洽了医患关系。
说话讲求技巧
古代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说,医生的法宝有三样:语言、药物和手术刀。因此,医务人员温和、婉转的语言表达,能给病人温暖、信心和希望。
今年元月,武汉市武昌医院门诊输液室,一名实习护士在为一名患者输液时,穿刺没有成功。护士长见患者不满,走上前来表示歉意,亲自为患者暖手、穿刺。随后还为她送上一个医院自制的暖手袋,并解释道:“冬天气温低,不利于身体远端的血管扩张,静脉穿刺较为困难,请您谅解,给您一个暖手袋暖暖手,有利于您的血液循环……”几句话很快就使患者的情绪由阴转晴。几个月后,该患者又一次因其他疾病住进了医院,她逢人便讲,我就是冲着这个医院上次那个“暖手袋”来的。
善于换位思考
病人就诊时难免身体不适或情绪不佳,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眼神、动作等极为敏感。这就要求医务人员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能站在他们的立场上思考和处理问题。
有一次,武汉市武昌医院创伤外科收治了一名下肢骨折患者,其父长期患病,兄长弱智,家里的生活仅靠母亲微薄收入支撑。该科主任陈森得知情况后,从检查、手术、用药等方面专门为该患者量身定制了治疗方案,既保证患者得到有效治疗,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患者的经济支出。在长期的从医生涯中,陈森碰到的这类特殊患者不胜枚举,但他总是站在患者的立场去思考、行医,进行个性化施治。在全市第三届“我心目中的好医生”评选中,陈森主任以其精湛的医技、良好的医德,博得了市民的青睐。
编者的话
在西方发达国家,沟通技巧与医术同等重要。在我国,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除了医患要有良好的沟通,还有赖于政府、社会和医疗机构多方共同努力。
医疗活动作为高技术、高风险行业,使医生在为病人诊疗时承担着巨大的风险。作为媒体,我们有责任呼吁,全社会都应该正确、理性地看待医疗这一特殊的行业,给医生多一点理解和宽容,让医生能呈现最好的心态和状态,给予患者最适宜、有效的治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