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名片

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成功案例 >

农村创业的成功案例

  扎根西部的"蚕桑村官"王寿波

  我叫王寿波,毕业于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7月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到重庆市綦江县新盛镇服务。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留在当地继续工作,并当选为气田村党总支书记。

  我毕业那年,"非典"疫情袭击中国大地。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最终战胜了疫魔。北京的一位女医生,冒着生命危险坚守在护理一线,即使在感染"非典"后仍不肯离开工作岗位,最后,留下年幼的孩子离开了我们。她的事迹震撼了我。我是靠国家助学金才完成学业的,作为国家培养的大学生,我应该为社会尽自己的一份责任。于是,我放弃了留在重庆工作的机会,报名参加了西部计划,来到乡镇当了一名志愿者。

  我是学桑蚕养殖的,我所服务的新盛镇是桑蚕生产大镇,我一下子找到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一年下来,在我的组织指导下,全镇成功推广了蚕桑养殖新技术,为养殖户节省劳动力50%;推广桑树一步成园面积2000亩,蚕茧增产一万斤,农民增收10多万元。2004年9月,凭借出色的工作成绩和对气田村发展的深入思考,我在村党支部书记选举中脱颖而出,当选为该村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党总支书记,也成为"西部计划"的第一位"大学生村官"。

  当选后,我继续抓住蚕桑养殖这个牛鼻子,提出了以创建样板田带动蚕桑业发展的新思路。两年来,全村先后创建桑树冬管示范园450亩,桑苗嫁接示范园95亩,并邀请母校专家进村,手把手地教授村民桑树改良技术和疾病防治办法。通过组建合作社,实现了全村蚕桑养殖物质、技术和人力资源的共享。科学的管理带来了蚕桑业的快速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去年,全村养蚕总收入达到45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两年前增加了500多元。

  此外,我争取有关部门和企业的支持,共为气田村引资86万元,新修道路3.5公里,新建蓄水池6个,铺设水管5公里,改建了两委办公室和党员活动室。去年夏天,重庆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群众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半个月中,我带领全村党员干部,冒着40多度的高温,一桶一桶的将近百吨饮用水送到各家门口,帮助群众度过了难关。我的付出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认可。村民们说,王书记就像一条蚕,夜以继日地为气田村吐丝,织就致富路,描绘富裕图。我自己还有一件喜事,就是与镇卫生院的一位女医生结了婚,有了自己温馨的小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我们在基层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这一点,都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将继续为农民群众服务,做一名不走的志愿者。
引领致富的"创业先锋"王中华

 

  我叫王中华,现在是安徽科技学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四学生。去年6月,我和我的两位同学来到凤阳县小岗村,开始了种植双孢蘑菇的创业经历。

  一次同学聚会,我认识了学校食用菌专业的一个同学,她对蘑菇特别的钟爱,非要带我去看蘑菇基地。当我第一次见到蘑菇时,就特别兴奋,那时我就想,自己也要搞一个小棚子。

  我把想法告诉了那个朋友,她也愿意帮忙。我们还联系到了九个志同道合的同学。但蘑菇基地的老板却提醒我们:"种蘑菇可不比种别的,弄不好还要赔本。"就在我们犹豫的时候,小岗村的负责人专门邀请我们去小岗村创业,他还答应帮我们争取无息贷款,免费提供住宿,我们当时就作出了去的决定。

  在办理银行贷款的过程中,银行规定是不能向非本地户口的人贷款的,要想贷款,就必须把户口迁到小岗村。小时候,父母想方设法把我的户口弄到了城里,现在又要把户口迁到农村,这可把父母气坏了。但我相信,只要好好干,在农村一样可以成就事业。最终父母经不住我的纠缠,默许了我的想法。

  七月,我们来到了小岗村。刚开始,村民对我们几个学生娃并不完全信任。只有几户胆大的村民跟我们一起种双孢蘑菇。记得有个村民的蘑菇生了螨虫,他非常着急地向我们请教,我们也非常紧张,赶紧查找资料,并向学校老师请教。最后,问题终于解决了,我们才长出了一口气。

  生产双孢蘑菇的主要原料是稻草和牛粪,牛粪的味道特别难闻,我们中的一个女同学实在没有办法,就一手捏着鼻子,一手去拣拾牛粪。后来因为天天呆在那种环境里,我们已经闻不出牛粪的味道了。

  蘑菇的建堆翻料是特别辛苦的。每天早上5点钟就要起床,6点前必须要赶到基地。有一次,我中暑了,到医院开了点药,没顾得上休息,直接就回基地了。一天的工作往往要到晚上8点钟才能结束,回到屋子里,一下子就瘫在了床上。这里夏天晚上特别热,我们住的是水泥板搭成的房间,又小又矮,像个蒸笼似的,没办法,我就经常自己搬把椅子到院子里睡觉。

Copyright © 2009-2013 广州律师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天河路385号太古汇一座31楼 联系电话:13322804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