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成功案例 >
红星美凯龙的成功案例分析
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创新管理——红星美凯龙的成功案例分析 (2010-07-20 22:14:25)
标签: 家居 分类: 企业板块
创新管理
一、创新和创新管理简介
什么是创新?简单的说就是利用已存在的自然资源或社会要素创造新的矛盾共同体的人类行为。经济学上,创新概念的起源为美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创新是指把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结合”引入生产体系。它包括五种情况:引入一种新产品,引入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熊彼特的创新概念包含的范围很广,如涉及到技术性变化的创新及非技术性变化的组织创新。
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是当今世界的一大难题。创新管理就是指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配置与整合范式,达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倍增这种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无论是制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知识创新,还是企业创新,其成功与否最终都取决于组织结构和管理活动的协调发展,所以创新管理是所有创新的基础和保证。
二、创新管理的意义在于优化资源配置
管理理论的创新起源于18世纪中叶当时第一次产业革命在英国的爆发,特别是蒸汽机的广泛运用,使机器大生产代替了旧式手工工场生产力发展,迫切要求新的管理思想和制度与之相适应。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在研究劳动分工对提高生产效率的影响时指出,如果制作工人不进行分工协作,一个人一天只能生产20枚针,进行分工协作后,则可达到4.8万枚之多。经过反复实验的结果表明,分工协作的优点,是生产者专门从事某一项具体的操作后,更容易掌握生产技能,较快地提高熟练程度,能够大幅度地提高劳动生产率从此,这一原则便成为后来组织劳动分工和传送带生产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即一个复杂的生产过程,被分解为若干工序,每道工序又可分为若干操作岗位或程序,工人在固定的岗位,按照事先规定的程序操作,很快达到熟练程度亚当斯密在管理理论方面的创新,把“工场手工业时代迟缓的发展进程变为生产中的真正的狂飙”时代。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趋于更加复杂。美国的泰罗提出了科学管理学说,工人出身的泰罗以其实验为提高工作效率提出了科学的依据,加之在此基础上提出的“计件工资制”理论,引发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操作合理化”运动,泰罗也因此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他创造的管理办法被称为“泰罗制 ”,他的代表作《科学管理原理》,标志着管理科学的诞生,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一起,形成了古典管理学派。
约瑟夫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概论》书中,首次将创新管理纳入经济发展理论之中,论证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创新是生产手段的新组合,他指出,创新概念至少包含下列五种情况:(1)采用一种新的产品——也就是消费者还不熟悉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2)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式,也就是在有关的制度部门中尚未通过经验检定的方法,这种新的方法决不需要建立在科学新发现的基础之上;并且,也可以存在于商业上处理一种产品的新的方式之中。(3)开辟一个新的市场,也就是有关国家的某一制造部门以前不曾进入的市场,不管这个市场以前是否存在过。(4)掠取或控制原材料或本制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也不问这种来源是已经存在的,还是第一次创造出来的。(5)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比如造成一种垄断地位,或打破一种垄断地位。显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从创新管理的角度论述了新的资源配置方式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已经涉及到了创新管理的核心。当然,就创新管理理论的概括性而言,熊彼特的理论还有一些不完善不准确的地方,比如他并未意识到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成功实施了一种全新的资源配置方式,使资源的利用符合全社会利益最大化的要求但熊彼特的创新管理理论为有效地整合资源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总之,创新管理是一个将资源从低效率使用转向高效率使用的过程。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管理思想管理理论和管理职能都面临着新的持久战和新的革命,创新管理由此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创新管理的概念更加清新完善,其使用频率之高功能拓展之广,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
三、管理的价值在于不断改革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