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工程建筑 >
绿色建筑的中国特点及其面临的问题
现代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六、七十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建筑的响应从能源方面扩展到全面审视建筑活动对全球生态环境,周边生态环境和居住者所生活的环境的影响,这是“空间”上的全面性;同时,这种全面性审视还包括“时间”上的全面性,即审视建筑的“全寿命”影响,包括原材料开采、运输与加工、建造、使用、维修、改造和拆除等各个环节。
尽管对“绿色建筑”的内涵有各式各样的列举,范围有宽有窄,但基本上是围绕三个主题:
减少对地球资源与环境的负荷和影响
创造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
与周围自然环境相融合
围绕推广和规范绿色建筑,许多国家发展和制订了绿色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如:
◇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制定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 英国建筑研究中心制定的BREEM《生态建筑环境评估》
◇ 15个国家在加拿大商定的《绿色建筑挑战2000》
◇ 日本环保省的CASBEE《建筑环境效益综合评估》
各国生态建筑评估标准关注的一些共同点:
●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从建筑材料生产和回收再用,从节约化石能源消耗量);
● 减少(或禁止)可能破坏臭氧层的化学物的使用;
● 减少资源(尤其是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的耗用;
● 材料回收和再利用,垃圾的收集和再生利用,污水处理和回用;
● 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重点在室内空气质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和建筑隔声。
“绿色”概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概念,本身就强调实事求是和因地制。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人口数量巨大,国土与资源有限,按温家宝总理的数学:再小的消耗乘上13亿人就是巨大的量,再大的产量和储量被13亿人除就是很小的量。所以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制订标准和进行评估必须考虑中国国情。
因地制宜和适宜技术
中国是一个幅员广大的国家,地区差异又十分巨大。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气候条件、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城乡发展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与社会习俗等都有着巨大的差异,中国是全世界各大国中地区差异最大的国家。同时,这些年来,社会阶层的分化,造成了对建筑、住区和住宅的不同需求和因此而不同的建筑标准。
中国气候差异与分区
东北严寒区、华北寒冷区、华中夏热冬冷区、华南炎热区、云贵温和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寒区
这就一方面在生态技术策略上要考虑“因地制宜”,在传统技术策略、中低技术策略、高新技术策略中采用适宜技术策略;另一方面在评估时也必须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宜作纵向比较,看发展;横向比较要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进行。那种盲目地搬用外国标准、采用外国评估体系进行房地产开发项目的“绿色策划”和“绿色评估”,是不可取的,其目的恐怕主要在于广告宣传。
兼顾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
绿色建筑既要考虑对全国范围乃至全球范围的环境影响,如节约耕地,节约水资源,建筑材料生产的能源消耗和CO2排放量等等;也要使使用者和开发商受益。前者对使用者和开发商无直接利益关系,须要通过制定法规来加以控制,同时要有政策上的调节和支持。当然,公民的环境意识和公共道德始终是整个工作的基础。
兼顾使用者和开发商的利益,既是推进绿色建筑的直接动力,也是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的居住和工作环境。
当然在使用者与开发商之间也有利益兼顾的问题。因为我国房地产市场和购房者尚不成熟,开发商往往喜欢炒“概念”,找“卖点”,做表面文章;而不成熟的购房者也不懂“真货”、“实货”。但随着市场的成熟和先期购房者入住的反馈,事情将向“货真价实”、讲究实效方向转化。
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一些特有的问题
(一)居住模式问题
目前以及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城市居民大部分要居住在公寓式集合住宅楼内,而不会象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住在独立式或连排式的小住宅内;
人多地少
人多地少是中国的国情,但要作新的思考。
1)以前讲“人多地少”是“养活”问题,是担心中国的耕地生产的粮食能否养活15亿人口,1995年的布朗世情报告就是谁来养活中国。现在“人多地少”是“就业”问题,中国的土地容纳不了8亿农民的劳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成为首要问题。城市化是必然之路。
2)“人多地少”不就是人口密度大么?世界上人口密度大的国家不少,许多都还是发达国家。中国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在长三角和珠三角,恰恰是这个地区经济最发达,而且还在吸引大量的“流动人口”进入。当然,当初听了马寅初先生的话,现在中国人口少几个亿,事情要好办得多。但是,即使总人口减少几个亿,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人口集聚效应仍然会有,人口密度仍然会高。直到东西差异减小到一定程度,人口分布才可能在“无形的手指挥下”再发生调整。
3)人均GDP空间分布梯度问题。为什么在欧美大城市周围看不到农田,不是因为他们土地多,而是一个人均GDP空间分布梯度问题。在市场经济和土地私有制下,不可能在人均GDP很高(地价也很高)的城市市区附近,保留人均GDP很低的农田生产。中国大城市的发展必然也是如此,“郊区化”不可抑制。
(二)能源结构问题
我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大多数城市,能源结构中主要还是燃煤。这是因为人类尚未开发出可以取代化石能的新能源,而中国的化石能源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不可能满足需要,更不可能依赖于进口,而中国煤的储量大大超过石油和天然气,舍煤而改用油、气,在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可以,一般城市,即使是大城市,也要慎改。
[共同关注]一个大烟囱倒下去 千百个小烟囱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