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一位留守儿童老师的心愿
一位留守儿童老师的心愿
2013-05-24 22:26 来源:湖南广播电视台法制周报
冯老师在给同学们上课
冯家垅小学,在湖南麻阳郭公坪。学校里有2个年级,1名老师,17名学生,其中15个留守儿童,小的5岁,大的也只有7岁。59岁的教师冯吉燕在这个学校坚守30几年,就为了能让本村贫困孩子有书读。使用了几十年的旧校舍,随时都有坍塌的可能。当下,尽快把新校舍建成,成了即将退休的冯吉燕的最大心愿。
一位教师坚守近40年
59岁的冯吉燕是这所小学唯一的老师,学生的所有课程都是由他一个人教。冯吉燕是70年代的民办教师,1974年来到冯家垅小学,当时他只有18岁。
因为生源主要分布在本村,所以这所小学规模并不大。学生最多时103人,老师最多时4人。后来,随着城镇化发展,农民外出务工的越来越多,学校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有条件的人,就把孩子送去了郭公坪中心小学,剩下的都是些留守儿童,家里条件较差。”冯吉燕介绍。由于学校条件差,学生少,原本的4位老师中的两位年轻老师,也加入了外出务工的大潮。还有一位老师已经退休。从2000年起,冯吉燕便成了这所小学唯一的老师。
冯家垅小学建成于1972年,校舍就是村里人盖起的一间毛坯房,因为没有天花板,学生们坐在教室里,抬头便可看见房顶的瓦片。窗户没有玻璃,为了遮挡风雨,冯吉燕用塑料薄膜贴住了窗户。但冬天,冷风还是会灌进教室,学生们冻得直跺脚。
冷天,老师和孩子常常会感冒。怕孩子们被冻坏,冬日课间,冯吉燕会把学生带到自己家里烤火取暖。他的家离学校不远,来回上课很方便。虽曾多次向上级教育部门申请过,为学校安装电路电灯。但30多年过去了,冯吉燕的学生们上课仍是全靠自然光。一到阴天就没办法上课,只有坐在第一排的学生能勉强看见黑板。
学生们上课用的黑板,是60年代用的木板,上面涂上一层黑漆。因为年头已久,漆被磨掉了许多。孩子们经常误把黑板上露出的本色当成了文字中的点画。
每天早上9点,冯吉燕便会拎着铁桶,拿着钢管在教室门口敲几声,开始一天的课程。直到去年,校舍由于风化严重,外墙开裂,地基也开始下沉。考虑到学生们的安全,冯吉燕租用了当地一农户的杂物间当成临时教室。杂物间里,堆满了主人家的东西,其中还有两口棺材。学生们的课桌椅拥挤地摆放在杂物中的空处。
15个是留守儿童
语文、数学、图画、体育,冯吉燕一个人承担了学校里所有的课程。“学校还是会按照教育局发的统一的课表上课,只是每逢有英语和音乐课,我们都会跳过,因为我教不来。”冯吉燕说。
冯家垅小学现在有17个学生,一年级4人,学前班13人。上学前班的冯如(化名)今年6岁,是学校里比较特殊的一个孩子。爷爷奶奶过世了,父亲在福建打工,只有过年时才回来一次。平日里他和患有尿毒症的母亲生活在一起。父亲打工挣的钱都用在给母亲治病上。
冯如在学校话很少。有时跟冯吉燕交谈中,他偶尔会流露出心思。“我妈妈生了很严重的病,妈妈死了就没有人管我了。”
冯吉燕17个学生中有15个是留守儿童。学生们在学校玩耍和上课的时间填补了他们对父母的思念。学校的一块小草坪,是冯吉燕和学生们的操场。体育课时,冯老师会和孩子们一起玩老鹰捉小鸡。因为学校里没有体育设施用品。就连学校的桌椅,都是冯吉燕从郭公坪中心小学扔掉的旧桌椅中捡回来的。
冯家垅村小是村子里唯一的小学,因为离家近,所以孩子们上下学很方便。冯家垅村40岁以下的人,都曾做过冯吉燕的学生。
学生为母校化缘30万
2012年,冯吉燕的学生刘兴国看到母校的情况后,决定捐建校舍。刘兴国30多岁,十几年前在浙江出家,现在已是一寺庙的住持,曾经也是冯吉燕的学生。
刘兴国承诺要为母校捐赠30万元重建校舍。从去年7月到目前,他凭一己之力,已经化缘到了20万。目前,新校舍正在筹建,如果顺利的话,下个学期就可以建好使用。
今年59岁的冯吉燕,明年就要面临退休。“我有个学生现在在湖南师范大学读大三,明年毕业,我已经做好了她父母的工作,让她毕业后就来学校做老师,她也答应了。然后我再向中心小学申请指派一个教师过来。”冯吉燕早早地就为孩子们联系了新的老师。他告诉记者,如果中心小学不安排老师过来,退休后他还是会回来学校教书,即使没有工资,也会一直坚持到新的老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