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劳动纠纷 >
将劳动纠纷化解在最基层·福建日报社数字报刊平
将劳动纠纷化解在最基层
厦门将推广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的“湖里经验”
□本报记者 林世雄 林泽贵 通讯员 胡晓牧
核心提示
“公司没有跟我的代理人签订劳动合同,要支付两倍工资差额。”“我们公司并没有招收这名员工”……日前,一位代理律师与某公司管理人员“唇枪舌剑”的一幕发生在湖里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院驻殿前街道仲裁庭。“无须再跑到区仲裁庭了,在家门口就能申请调解仲裁,讨工资比以前方便多了。”申请仲裁的当事人小陈说。
设立驻街道仲裁庭,真正实现劳动维权零距离,是厦门市湖里区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建设的一个创新举措。近年来,为贯彻落实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美丽厦门”战略规划,湖里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和谐劳动关系示范工程建设,构建基层劳资纠纷防控体系,创新劳资纠纷预防化解工作机制。湖里区的实践证明,把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的重心下移街道、社区、小微企业,将劳动纠纷化解在最基层,可以带动整个社会的和谐。
23日,厦门市推进和谐劳动关系创建工作现场会在湖里区殿前街道召开。湖里区的成功经验,将推广到厦门全市,努力探索适合街镇社区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新路子,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示范引领 摆摊路脱胎换骨成为示范街
畅通无阻的马路、宽敞整洁的人行道……来到湖里区长虹路,你可能无法想象,就在半年多以前,这还是一个杂乱不堪、摊贩满地的地方。在“美丽厦门 共同缔造”的引领下,湖里区相关部门、殿前街道、长乐社区等对此进行整治,让这里焕然一新。
作为连接殿前和寨上这两个外来人口密集的城中村必经之路,短短100多米的长虹路聚集了餐饮、服务、批发零售等近百个商家。以前,这里乱摆摊、脏乱差情况严重,沿街店面用工不规范,没签劳动合同、没交社保等情况带来的劳动纠纷时有发生,整条街从里到外都跟“和谐”搭不上边。
为此,殿前街道进行调查摸底,动员商家参与创建和谐劳动关系示范街的活动,与社区积极听取商家意见、帮助协调解决困难,促使商家自觉遵守劳动法律法规,同时开展商家评星活动,进行动态式管理,营造争先创优氛围。如今,长虹路成了真正的“和谐劳动关系示范街”,整条街共有职工277人,劳动合同签订率为89.2%,社保缴交率从创建前的50%提升到现在的83.8%;单位的工会覆盖率从创建前的36.1%提升到90.7%,职工入会率也有81.6%;集体合同覆盖率则从零跃升至96.6%。
长虹路的变化是湖里区创新和谐劳动关系工作的缩影。湖里区今年提出在每个街道办至少建设和谐劳动关系示范社区1个、示范街1条和示范企业8家。用湖里区人社局局长刘秋生的话说,就是希望通过打造创建典型,来推动创建工作的开展。
多方联动 网格化管理化解劳资纠纷
化解劳资纠纷,多方力量齐心参与才能把所有力量拧成一股绳。如今,一张多方联动、多元化解的劳资纠纷排查、调解网络已在湖里区全面铺开。
在湖里区人社局的牵头下,湖里区按行政区域被划分成5个街道一级网格和52个社区二级网格,每个一级网格至少配2名兼职劳动保障监察员,每个二级网格至少配2名劳动保障监察协管员,具体负责网格内劳动保障监察事务。同时,辖区5个街道、16个社区、2个行业商圈和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组建了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初步形成区、街道、社区、行业、企业劳动纠纷立体调解网络。今年初以来,各区域、行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共调解劳动纠纷791起,达成调解协议517起,调解成功率达65.4%。湖里区还有突发群体性劳动纠纷事件应急处置协调领导小组,有多部门联动的应急方案,设立了500万元应急保障金,编制了应急联络图。
各个街道也有自己的联动机制。殿前街道劳动保障事务所、工会、综治办、司法所等多部门实行大联动、大调解,同时还将工作重心下移,在每个社区成立了劳动争议调解中心。值得一提的是,殿前街道还将调解工作延伸到房东,要求房东协助做好承租经营者的工作,如发生纠纷劳动者遇到困难,街道按照有关救助规定给予一定生活补助的同时,还动员房东对生活困难劳动者缓交房租,帮助经营者与劳动者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