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刑事辩护 >
刑事诉讼司法鉴定程序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兰州大学》 2012年
获取最新
刑事诉讼司法鉴定程序的案例分析与研究
王鹏
【摘要】:本文以大连的陈德惠律师事务所偷税无罪案和陕西的邱兴华故意杀人案作为分析研究的对象。其中,暴露出我国司法鉴定体制存在很多问题,主要的焦点集中在鉴定人中立性规则和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上。我国司法鉴定体制中存在影响司法鉴定中立性的相关方面,司法鉴定主体如果不中立于诉讼中各个参与主体,容易导致鉴定意见的倾向性明显,其鉴定意见的公信力也就下降。本文从司法鉴定主体的中立性的概念及其基本要求出发,联系我国国情,阐述我国司法鉴定的中立性现状,指出存在鉴定机构设置内部化;鉴定的启动具有职权依赖性;鉴定人的程序参与机制不足;中立性异议的救济机制不足;鉴定人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等。对鉴定人的资格进行界定,指出存在的鉴定人不适格的问题,并对两大法系国家司法鉴定中立性的现状进行分析。邱兴华案中,侦查机关、审查起诉机关和审判机关都拥有司法鉴定的启动权,但当事人仅仅只有申请补充鉴定和重新鉴定的权利,这就是说,当事人只有司法鉴定的申请权,而没有是否启动司法鉴定的决定权。即使是公检法机关拥有启动的决定权,但在权力的分配上,出现了混乱,效率低下的特点。这种失衡的鉴定启动权分配明显有损程序公正,导致了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当事人在整个诉讼案件中居于关键位置,法律应当有相应的程序保障当事人参与到鉴定启动程序中来,而该案现实状况下对当事人的程序保障做得还不够好。当今世界司法精神病鉴定程序启动模式主要有两种:具有较强灵活性的英美法系鉴定启动模式和具有严格性的大陆法系鉴定启动模式,两种类型各有特点,即使两大法系内部鉴定启动程序在运用上也各有不同。文章的最后,本文从鉴定的中立规则和精神病司法鉴定程序的启动方面提出了立法方面的建议,主要是通过完善中立性异议的救济机制;对其例外情形的严格限制;赋予当事人的司法精神病鉴定启动权,强化司法机关的中立性等做法,从制度上最大程序去完善司法精神病鉴定的启动程序,确保鉴定人的中立鉴定,真正做到司法鉴定的有法可依,以期保护诉讼中作为“弱势群体”的当事人的合法权利,实现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925.2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团体订阅中心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万劲松;;从邱兴华案看我国刑事司法精神病鉴定中的弊端[J];法制与社会;2007年08期
2 陈永生;我国刑事鉴定制度的体制改革与程序重构[J];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5期
3 董凯华;;对“邱兴华”一案若干问题的反思[J];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2期
4 许为安;;论鉴定结论的质证[J];中国司法鉴定;2008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革新;构建中国的司法鉴定体制[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屏;论我国司法鉴定程序的现状及重构[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2 李巧霞;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D];中国政法大学;2007年
3 王明旺;中国司法鉴定制度改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8年
4 刘忠;鉴定结论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翟中东;;法学层面上的刑罚裁量根据[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1年00期
2 王松丽;孙晓伟;;论货币犯罪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肖莉;宁松;;论人民检察院法律监督权的科学根据[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李锐;;论死刑正当程序[J];保定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5 张韦碧;;品格证据的学理分析和我国的适用界限[J];保定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莫洪宪;曾彦;;论交通肇事犯罪人的特点及刑事责任[J];北方法学;2009年03期
7 刘彦辉;张莉;;刑事责任归责解构[J];北方论丛;2010年05期
8 解庆利;王波峰;段晓博;;论刑事既判事实的预决力[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朱立恒;;英国传闻证据规则例外的变迁及其启示[J];比较法研究;2008年06期
10 刘根菊;李利君;;刑事简易程序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9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维智;;合意在刑事诉讼中的应用及其限制[A];第三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7年
2 卞建林;高家伟;谭秋桂;孙锐;;中国诉讼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3 张保生;王进喜;吴洪淇;;中国证据法学三十年(1978—2008)[A];中国法学三十年(1978-2008)[C];2008年
4 王秋宁;尹清元;;人民监督员法律制度研究[A];第七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会议文章[C];2011年
5 王晶晶;;我国现阶段刑讯逼供成因及对策浅谈[A];第三届西部律师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邹玉华;;语言证据的种类及其语义鉴定问题[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申振东;;仲裁是实现社会管理创新的有效方式——基于商事仲裁的视角[A];中国仲裁与司法论坛暨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际枫;;比较视野下的全卷移送[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审判程序的修改对公诉工作的挑战[C];2012年
9 古正宇;;公诉案件简易程序下检察监督职能探析[A];第八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审判程序的修改对公诉工作的挑战[C];20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