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于国强律师参与央视《对手》辩论:是否该立法
2012年6月26日,备受关注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修订草案的首次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被俗称为“常回家看看”的条例首次写入法律。央视财经频道《对手》栏目专门就此话题制作了一期节目,北京市盛峰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于国强参加了本期节目的录制,并作为红方第一辩出场,支持常回家看看入法。 本期节目于央视二套财经频道8月24日晚21:55播出,红方阵营:北京盛峰事务所于国强,老年“爱心传递热线”创办人徐坤,媒体评论员建评组成。蓝方阵营由人文学者孙虹钢,“嘻哈包袱铺”创始人、北漂一族高晓攀,媒体评论员朱煦组成。嘉宾就“‘常回家看看’该不该入法,进行激辩。辩论过程中多家财经媒体记者以及现场观众也都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出了一些质疑。最终由于国强领衔的红方取得了胜利! 节目在线观看链接:
于国强在发言
红方嘉宾阵容
王凯: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对手》,我是王凯。“常回家看看”这是一种心灵的呼唤,但是也许即将成为一道法律上的红线。“常回家看看”到底该不该入法。我们的法律是不是可以进入到道德的范畴,去约束我们的行为呢?这是我们今天一起来探讨的话题。掌声欢迎红方的第一位嘉宾,他就是北京盛峰事务所的于国强先生。于,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一句话告诉我?
于国强:我认为常回家看看是一种法律精神的倡导,而不是对人身自由的强制。
主持人:掌声欢迎人文学者孙虹钢。掌声欢迎蓝方的第一位嘉宾孙虹钢。
孙虹钢:我觉得以冰冷的法律替代了温暖的人情,这让咱们讲了几千年孝道的中国人情何以堪。
主持人:我们再听听红方另外一个观点,红方第二位嘉宾,爱心传递热线创办人徐坤女士。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徐坤:我是同意把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因为子女对父母的精神慰藉是其他人不可取代的。
主持人:掌声欢迎嘻哈包袱铺创始人高晓攀。晓攀也是北漂。不跟父母在一起。
高晓攀:如果说常回家看看都纳入到法规了,我觉得是法律是道德的最后底线,如果这样的话,我们还有什么道德可以再去讲。同时,我们年轻人不是不想回家看看,是因为我们年轻人有太多无奈了。
主持人:这可能是面对这个话题,很多年轻人的一种心声,太多的无奈了。这里边可能是精力的问题,可能是工作的问题,甚至可能是经济上的问题。诸多问题摆在前面,那么多障碍摆在前面,红方还认为这应该是法定的一条红线,一定要让这些年轻人做到吗?红方两位每人两分钟观点阐述。
于国强:常回家看看实际上是一个通俗的说法,它指的是什么呢?指的是子女应该经常回家看望和照顾老人,也就是说问候老人。这本来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它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呢?这恰恰是用法律的力量来推动道德的进展,也就是说让常回家看看这种社会意识深入人心。我们知道,我国目前已经成为空巢老人人数最多的国家,人数最多的国家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咱们的社会结构和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法律规范的形式要求子女经常地看望和问候老人,成为了十分的必要。只有立法,才能够让老人的这种实实在在的需求得到满足,只有立法,将常回家看看写入法条,才能够让离家在外的子女能够认识到,给老人照顾和问候是一个重要的义务,才能够切切实实地主动履行这一法定义务。只有立法,提供了法律依据,才能够让社会的一些组织和机构能够切实地采取必要的措施,来让老人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我们知道、法律有指引、教育和评价的作用,而法律规范又有强制性的规范和任意性的规范,而老年权益保障法作为社会法,它的很多条款就是有鼓励和提倡的作用,而常回家看看写入法条,它本身就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宣示价值,它鼓励子女对老人精神的赡养。而这种具有社会舆论导向的法律规定,实际上它不需要像《刑法》一样,采用你不去看望老人我就判你几年这种方式进行。它宣扬的是一种社会氛围,宣扬的是社会形成一种关怀老人的社会氛围,能够使老有所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