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广州律师网 > 媒体报道 >
媒体招聘不青睐新闻专业生 新闻教学需细分专业
□韩立新
全国30所排名靠前的新闻院系本科毕业生去向的调查显示,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学生就业越来越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外部大环境和内部学科设置结构性的影响。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媒体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需求被其他专业稀释。2000年以来,随着传媒业快速专业化,传媒业招收的毕业生趋向其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尤以金融、经济、法学、管理、电脑等专业的学生更受欢迎。内部因素的影响表现在新闻学课程设置不能很好地满足媒体专业性、解读性报道的需求。面对这一问题,有新闻教育专家研究国内外新闻学教育发展趋势后,呼吁新闻学本科教育改革。
现象:媒体招聘不青睐新闻专业毕业生
不少传媒业内人士认为,新闻专业的毕业生,就上手速度来说很快,但知识面狭窄,与具有文学、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其他专业背景的毕业生相比,其发展潜力大打折扣。2011年6月,我对报业协会公布的发行量排名全国前十的媒体《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扬子晚报》、《广州日报》、《信息时报》、《南方都市报》、《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新快报》、《齐鲁晚报》等媒体招聘材料进行考察,发现媒体在招聘毕业生时,对专业要求,普遍持多种专业背景的态度,仅选择需要新闻学毕业生的岗位寥寥无几。以《人民日报》为例,2011年《人民日报》招聘中没有一个岗位只招聘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值得强调说明的是,这些岗位招聘的主要是新闻采编人员。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201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招聘公告》中称将在北京、武汉、广州设立招聘点,计划招录应届大学毕业生77人,其中采编类岗位33人,经营管理类岗位44人,但对专业背景的要求方面表述为“如对应聘岗位有充分准备,岗位专业要求亦无任何限制”。不仅报纸如此,在广播电视领域,也在采编岗位表现出对新闻传播学以外专业毕业生的极大包容度。在网络媒体,虽然在内容编辑的岗位上,表现出对新闻学专业背景毕业生的兴趣,但在专业性较强的报道领域,同样表现出对多学科背景毕业生的需求意向。
新闻媒体用人单位表现出的这种用人倾向,体现出用人单位要求的毕业生不仅要懂新闻,也要具备相关报道领域的专业背景,如果不能兼得,他们宁可放弃新闻学专业背景,而优先选择相关报道领域的专业背景。
分析:课程设置难适应专业报道需求
目前新闻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可以称之为三维结构,一是分散而薄弱的通识课程,并且更多的以外语、政治、计算机为主,二是系统的专业课程,三是以文学为主的学科基础课程。这种课程结构以提供“认识媒体的知识”为主,其中“认识媒体报道对象的知识”相对匮乏。这种知识结构难以适应媒体开拓专业性报道的需要。同时,文学类课程所占比例过高,也不利于新闻专业学生合理知识结构的形成。而现代新闻事业需要的是能够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做剖析的新闻工作者。
早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何梓华教授就开始关注和反思这一问题。他援引相关数据说,据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对北京、上海、甘肃、四川、陕西等7个省市60多家新闻媒体的调查,目前中央和各省市大多数媒体已经组建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历层次比较高、知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他们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为了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在招聘人才方面倾向于多元化,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毕业生。从报道新闻的能力角度来解读上面的数据分析,是不是现行的新闻学本科课程设置给学生的知识结构已经“饱合”,已经没有了市场呢?不但如此,这种培养模式,很可能在客观效果上已经把用人单位赶到了“其他学科专业背景的毕业生身边”。教育部公布的《2009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显示,2009年新闻传播学各专业的就业率中,新闻学和广播电视新闻学最低,处于C+档(≥75%),传播学最高,处于B+档(≥85%)。
应对:以新闻报道领域为着力点构建课程体系
与医生、律师等行业相比,媒体就业门槛较低,其他学科的毕业生进入媒体行业并不困难,他们拥有其他学科的知识背景,加上一段时间新闻业务的训练,在持续的竞争中,特别是在运用其他专业知识的竞争中,反而比新闻学专业毕业生更具优势。这一现象引发我们思考:新闻学教育是否也可以提供这种有更大后发优势的专业知识呢?我们是否可以把这种有更大后发优势的专业知识融合到新闻学教育的课程结构中呢?